文化大磁场链接生活空间

武山融媒   2023-08-09 11:35:18

自北宋年间创设以来,栉风沐雨近千年的东林书院受到历代文人墨客仰慕,“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书院名联在中国书院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鉴往知来,东林书院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激活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时代功能价值。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东林书院守正创新,探索从文保单位向文化空间转变,打造多主题“书院生活”模式,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实学以救世,以天下为己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暑期漫步在江苏无锡熙熙攘攘的闹市区,不时能听得琅琅书声。循声穿过掩映于古树翠竹间的青砖黛瓦和水池曲廊,别有一番场景:身着汉服的孩子们高声诵读,名家讲座赢得满堂喝彩,射箭、弹琴、茶道体验让人不亦乐乎……

这里便是有着“天下言正学者首东林”美誉的东林书院。

东林书院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的弟子杨时创办,因其讲舍前临清溪,周围古木葱郁,颇有庐山东林寺之胜,杨时赐名“东林书院”。

走进这座千年书院,院前石坊高耸、古树参天。书院内至今较好保存着众多古建筑以及文物古迹。东林阁、大成殿、丽泽堂、明道亭……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历史底蕴扑面而来。

东林书院提倡学子关心时政,“实学以救世”“以天下为己任”等思想令学子们厚植家国情怀。东林先贤顾宪成所题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更是书院教育和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

为传承好文化遗存蕴含的学风道义,自2003年,东林书院在无锡创新开展少儿经典诵读。活动开展20年来,数万名少年儿童通过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在心中种下家国情怀的种子,也对尊师重道、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等文化内涵有了更深感悟。

书院拜师礼。受访者供图。

“竹屋纸窗无限好,观书学字不妨清。”东林书院把大门敞开,把旧时功课变吟诵,把考试变成游艺,赋予研学更多内涵和乐趣。

构筑书院精神文化生活空间

从文保单位向文化空间转变,是东林书院守正创新的发力点。

东林书院和名人故居管理中心开发利用部部长沈恬说:“原先书院只有厅堂建筑和传统展陈,我们充分挖掘其时代功能价值,持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在空间、功能、服务、运管等方面不断优化,建设更具人文关怀和社会影响力的文化创意高地。”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书院探索创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家把关、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潜心打造书院生活文旅体验中心。

“东林书院有14栋建筑,之前有些房间有所闲置。推出书院生活文旅体验中心后,所有建筑基本都得到充分利用,文物活起来了,也进一步丰富了城市生活文明空间。”东林书院和名人故居管理中心主任荣骏炎说。

在这里,游客市民们并非走马观花游览。东林书院围绕“学、赏、读、养、食、创”六大主题呈现各种内容。其中,“学”和“读”是书院的特色之处。每月,书院会邀请文化学者开展“东林会讲”,传承书院讲学之风;平日,有丽泽读书会、依庸日讲等文化课堂,均免费对外开放。同时,东林书院设立研学中心,举办研学日、研学周、研学营、国学公益沙龙等;扶持文艺社团,举办书院雅集,实景演出。古琴、昆曲、锡剧、评弹、民乐、汉服……东林书院如同一个传统文化大磁场,吸引众多社会力量共同营造传统文化精神生活空间。

东林拾忆小剧场表演。受访者供图。

去年,书院举办各类活动达163场次,接待游客超37.3万人次。东林文化研究会学者蔡家彬表示,东林书院走出了文旅融合的新路,以文化带动教育、以教育促进旅游、以旅游创造价值、以价值升级文化的“东林模式”得到业界多方认可。

对“东林书院”文化符号再提炼

读书研学热情高涨、春茶雅集悠然闲适、射礼表演风度翩翩、华服雅会古色古香、江南美食风味十足……一座千年书院在创新发展中赓续文脉,逐渐成为重要文化符号。紧邻东林书院的弓河沿岸,卷轴照明灯、书卷形制的休闲椅等诸多细节,反映出东林书院给城市气质带来的变化。

无锡市文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前东林书院游览功能薄弱,游客体验感一般,如何突出特点留住游客、擦亮千年书院的文化名片一直是个难题。“东林书院本身已是文化品牌,我们就思考如何提炼更有‘出圈’效应的文旅体验主题。”这位负责人说,经过多方头脑风暴,他们决定围绕“古人一天的书院生活是怎样的”来打造文旅品牌。“必定是有诗、有茶、有琴、有景,这份惬意从容、悠闲自在,也是我们现代人期待的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东林书院周边充满江南韵味的公共文化空间,还与无锡当地的城市道路、背街小巷等有效衔接,通过展现东林文化相关的家风家训,展现老街区的历史记忆与人文故事,如今已成为“网红”打卡线路。

当下,无锡正积极探索江南文脉传承创新的新模式。在南京大学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顾江看来,城市文化IP的提炼必须来源于传统文化,并注入现代化的精神内涵。在数字媒体、内容平台兴起的背景下,城市文化IP的塑造要在地方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再提炼再创作。

来源:半月谈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