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前期基建、房地产、防疫等一系列政策效果的显现,今年经济基本面大概率将继续回暖,叠加银行贷款投放规模的扩张以及二季度专项债发行的加
新华财经上海3月22日电(记者 杨溢仁)尽管受降准靴子落地影响,本周伊始,债市收益率整体下探,呈现向好态势,但对于后市表现,当前市场分歧渐现。
部分持审慎态度的机构认为,国债收益率走势仍需紧盯经济基本面、流动性等因素的变化。此次降准对收益率的影响或较为有限。伴随前期基建、房地产、防疫等一系列政策效果的显现,今年经济基本面大概率将继续回暖,叠加银行贷款投放规模的扩张以及二季度专项债发行的加快,彼时流动性料依旧承压,在降准利好作用弱化后,债券收益率或呈上行走势。
机构态度分歧渐现
(资料图片)
近期,受海外市场危机蔓延、MLF宽幅超额续作、国内超预期降准、经济基本面弱复苏态势延续等利好因素影响,债券利率整体有所下行,目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探至2.86%一线。
以此次降准为契机,债市长端利率的下行空间能否就此打开?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当前业界分歧渐现,持审慎偏空态度的机构有所增多。
“需指出,2.85%左右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处于历史低位水平。我们认为,就降准这一事件而言,依然难以打破长端利率的僵持局面,各机构仍需进一步观察降准背后的基本面因素变化。”东方证券研究所固收首席分析师齐晟指出,“在基本面复苏进程开启的背景下,若此次降准旨在进行流动性补充,这意味着步入二季度后,信贷依然能够保持较高增速,从而继续限制银行配置债券的需求,彼时10年期国债收益率料围绕2.8%至3.0%的区间窄幅震荡。”
“我们也认为,10年期国债收益率将在2.8%至3.0%之间小幅波动。”华泰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固收首席分析师张继强坦言,“本次降准的直接触发剂是为银行补充中长期流动性缺口,改善银行指标压力、帮助跨季,同时也是外部平衡压力缓解后央行的‘顺势而为’。对市场而言,本次降准表明货币政策的稳健取向没有变化,而补缺口式的降准对资金面并无太大影响,降准的目的更多是服务实体经济,不代表趋势性宽松,且降准落地后降息的概率将进一步降低,因此实际利好程度有限。”
不仅如此,“一级市场供给的增多也将对债市构成袭扰。”一位机构交易员告诉记者,“3月20日当周有3280亿元国债、3464亿元地方债和1346亿元政金债发行,预计实际发行总规模达8090亿元左右,利率债的整体发行量显著高于去年同期水平,由此构成的供给压力不容小觑。”
破局尤待多空博弈
显然,降准靴子落地后的债市表现并不如市场此前预期的那般乐观。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21日收盘,银行间利率债市场收益率整体上行。举例来看,SKY_3M跳涨5BP至2.10%;中债国债收益率曲线2年期微升1BP至2.40%;SKY_10Y上探1BP至2.86%。
不过,“个人认为,短期内债市收益率也不存在大幅上行的风险。”上述交易员直言,“在多空博弈的环境中,现阶段债市更可能呈现‘上有顶、下有底’的震荡格局。”
无疑,眼下促使利率大幅上行的因素正在陆续消退。
首先,政策影响短期内不会全部兑现。其次,硅谷银行风波及连锁反应值得重视。短期市场的风险规避情绪会利好各类无风险资产。再者,各机构的年初配置热情不容小觑。尤其在大行力争信贷的情况下,中小银行出于业绩压力会增配债券,并对市场表现构成支撑。
至于未来能否看到利率的进一步下行,多位受访的一线交易员认为,还需要关注以下因素的变化:
其一,是海外市场危机蔓延的情况。危机的根源还是高通胀带来的美联储持续加息,如果压低通胀是美联储最重要的目标,那么“利率提升—债券浮亏—银行危机”是必然的结果。
其二,是国内经济复苏的节奏。业界普遍认为,复苏最快的阶段应该为一季度,后期经济复苏的斜率或继续放缓。而上述因素能否朝着利好债券市场的方向发展,有待时间验证。
其三,是理财增长的持续性能否延续。
择券提请量力而行
总而言之,本次降准或很难成为打破震荡格局的触发剂,在大部分业内人士看来,“持券不折腾”依然是最务实的策略。
当然,也有部分机构对债市后续行情释出了乐观的看法。
“我们注意到,不少投资者担心降准利好兑现后,止盈力量会主导债市,并致使这一波反弹行情接近尾声。但实际上,3月17日降准公布后,长端收益率先下后上,10年期国债活跃券‘230004’的收益率保持在2.86%附近,利好兑现的交易已较为充分。”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固收首席分析师覃汉认为,“前期基于经济预期修正的交易或许只是行情的上半场,下半场的机会将由流动性宽松驱动。降准落地提供的长期流动性以及后续信贷投放的趋缓将在资金供需两端同时助力流动性平稳趋松,届时资金和存单价格若超预期回落,那么必然将驱动收益率曲线呈‘牛陡’特征。”
聚焦到债市布局层面,“当前中短端个券弹性、空间兼具,机会更为确定,券种上继续推荐3至5年期的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覃汉说,“10年和30年期国债利率料会跟随中短端品种下行,建议持续关注。”
编辑:王菁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