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微速讯:95后“通关”老手艺 把豆腐做成了产业链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5-26 07:51:37

山东济南的95后小伙儿李硕,在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创业,把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酸浆豆腐玩出了“新花样”,让这门老手艺得到了传承,焕发出了新生机。


(资料图片)

凌晨时分,当人们都沉浸在梦乡中时,李硕的豆腐坊里已经忙碌了起来。

李硕:我现在写的是他们明天要的豆腐,我们根据这个量来生产,然后给他送过去。

半夜泡豆、凌晨制作,这样的日子李硕已经坚持了四个年头。2019年,刚大学毕业的李硕像大多数年轻人一样留在了大城市工作。一次偶然的对话,让他有了辞职回乡创业的念头。

李硕:在青岛实习的时候,正好有上合峰会,人家说你看那馍馍都上了国际舞台了,你天天说你那豆腐好吃,你不传承下去。开玩笑跟人聊天,就有了这种想法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在李硕的家乡茶业口镇,酸浆豆腐的手艺已经传承了二百多年,而李硕家更是祖祖辈辈做豆腐。他决定要回家继承这份手艺,没想到遭到了父母坚决的反对。

李硕父亲 李钦成:既然上了学了,就在外面发展,总比在家里强。在农村里做豆腐你能有什么发展?吃着饭我就拍了桌子了(吵架)。

得不到父母的支持,李硕有些迟疑了,回家做豆腐真的就是没出息吗?正当他举棋不定的时候,奶奶刘玉英站了出来,投了赞成票。

李硕奶奶 刘玉英:我就说你要干,我就支持你。我跟他父亲说,不行叫他干,不但干还得干好,咱还得干出个名堂来。

然而,光有一腔热血也难过“手艺关”。要想做出好豆腐,除了肯吃苦,还得精准把握每一项工艺环节。虽然有奶奶的言传身教,但火候究竟怎样才是最好?下浆多少才最合适?这些都需要李硕自己反复地试验和感受。刚开始时也免不了出错,不是酸浆点多了、点急了,导致豆腐发酸;就是点少了、点慢了,豆腐不成个儿;有时好不容易点浆没问题了,炉子里的火又烧得太旺了,豆腐老了。

李硕:可能尝试了三四个月左右,做出来的豆腐我一尝,我感觉这个豆腐就是我奶奶做出来的那个口感了。感觉非常开心,因为我能把这个味道传承下去了,我感觉我能做出记忆中那个味道了。

就这样,李硕沉下心来,用“柴火”烧出烟火味,用“诚心”做出老味道。他做的酸浆豆腐,不仅得到了家人的认可,十里八乡的顾客也是赞不绝口。销量从每天五六十斤上升到现在的每天1000斤左右。

为了带动更多父老乡亲致富增收,李硕通过“公司+合作社+作坊”的模式,发展合作豆腐坊40余家,城区合作供应超市10余家,辐射带动周边的12个村子,近万人受益。

山东济南莱芜区茶业口镇茶业口村 村民:钱也挣得比以前多了,因为他年轻,比我们这些人想法多。

如今,李硕积极往上下游拓展豆腐产业链,用豆腐渣养猪养鸡;并建立了豆腐文化展览馆,让市民游客品豆腐、学文化。他还与教育部门紧密联系,让小朋友们来豆腐坊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学生 刘姿辰第一次做觉得挺新颖,挺有趣的。

学生 李鑫知道了制作豆腐的方法,我们必须要把它传承光大。

我感觉我也应该承担起一份社会责任,然后把我们黄豆基地都建起来,能够更好带动我们身边的老百姓致富。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