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读后感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
《基地》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基地》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基地》(Foundation)是近代最伟大的科幻小说家之一阿西莫夫早期科幻小说。它属于《基地三部曲》曲的第一部。而《基地三部曲》后来又进一步扩充,增加了前传和后传。这些加起来构成七部宏伟的阿西莫夫基地系列作品。而基地系列又和相关联的银河帝国系列与机器人系列相融合,最后形成更加宏伟的15部《银河帝国》系列。
【资料图】
《基地》一书出版于1951年,而其中大部分内容都创作于1942年-1944年之间。阿西莫夫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就写出这样一部气势磅礴的小说,的确令人钦佩。这部书成为当之无愧的经典,并具有划时代的影响力。虽然这种把整个故事背景从地球搬到银河的手法现在已经不算新奇,但在那个时代还是令人耳目一新。为了表达对阿西莫夫这部作品的敬意,20xx年民营航天空间运输公司XSpace把一辆特斯拉赛车发射到太空中。这辆赛车上有一个假人,他会驾驶这辆赛车永远在太空中翱翔,而这部车的副驾驶储物盒里,就放着一套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
01
故事概要
许多许多年以后,整个银河系包括上千万颗可以住人的行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银河帝国。银河帝国的首府是位于银河中心部位的行星川陀。银河帝国已经繁荣了上万年。这时出现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谢顿,他创立了一门独一无二的学科心理史学。
心理史学是一门研究大众心理的学科,建立在复杂严密的数学计算之上。心理史学虽然不能预测个体的行为,但却可以精确预测大众的心理从而对未来的社会发展做出准确的预测。
根据他的心理史学,谢顿看到银河帝国的衰落,并且预测再过三百年,帝国首都川陀将被彻底摧毁,银河帝国将土崩瓦解,进而人类会进入黑暗混乱的无政府状态三万年。然后才会重新建立新的第二银河帝国。
虽然预测到帝国的衰败,然而谢顿并没有能力阻止这种进程。他唯一能做的是推出一个谢顿计划,依据这个计划,人类混乱无序的状态可以由前面预测的三万年缩短到一千年。
谢顿预测因为帝国的瓦解,各处战乱的连绵不绝,人类的科学将不断退步,人类的知识将要被遗忘。而将来人类重新崛起时,不得不花费很长的时间来重新发明和发现那些被遗忘的知识和科学。
要想缩短人类重建文明的时间,人类需要一部记录当前所有科学和知识的百科全书。
谢顿计划包括把几万名科学家连同他们的家属移民到银河系边缘的一个资源贫乏的行星端点星。在这颗行星上,这些科学家建立了基地,并且根据谢顿的指示开始编篡一部包括人类所有知识的百科全书—银河百科全书。
然而谢顿并没有把所有情况都告诉那些科学家,实际上,当基地建立起来的时候,谢顿已经死了。但谢顿依靠他的心理史学已经全面预测了未来一千年整个银河人类发展的趋势。预测到基地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将会面临的一次又一次危机。而其中的任何一个危机都可能导致基地被毁,谢顿计划彻底失败。面对这些危机,谢顿虽然都有化解之法,但他不能把这些信息预先告诉基地的人。因为心理史学奏效的前提之一就是被研究的对象预先不知道任何根据心理史学推断的结果。
其实编篡百科全书只是计划开始时的一个借口。而计划的最终目的`是在一千年后,形成由基地为首都的第二银河帝国。
当基地建成50年后,第一次危机降临了。当时帝国势力已经衰退,帝国和端点星之间的运输通道已经被切断,这时端点星旁边的的一个地方势力企图吞并端点星。因为基地只是由一群科学家组成,没有军事力量,完全无力抵挡任何侵略。
就在危机时刻,谢顿的影像出现在谢顿事先安排好的苍穹之中。谢顿计划开始时建立了一个苍穹,他告诉基地的人,50年庆祝时基地负责人可以进入苍穹。
谢顿的影像告诉基地负责人他们的真实使命是在一千年后建造出第二个统治整个银河系的银河帝国。谢顿说他已经根据心理史学预知了这次危机并且告诉了他们化解之法。同时提醒他们以后还会出现一系列危机,届时谢顿影像还会出现,但他现在不能告诉他们那些是什么样的危机,何时会出现,如何化解等等。因为一但他们预先知道这些信息,心理史学的计算就不会准确了。
果不其然,基地在后面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又遭遇两次谢顿危机。而每一个看似凶险的危机实际都有一个不需动用武力的化解之法......
《基地》这部书只介绍了基地发展前二百年的情况,后面和前面的故事要从这个系列的其他书中去搜寻。
02
小说评价
哪怕我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有幸读到这部书,我一定会被它完全倾倒。因为它所描写的世界太庞大,太壮观,太有预见性了。
然而当这部书发行后七十年才读这部书时,我的感受就如同看一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经典黑白影片一样。虽然经典依然是经典,但色彩,音效,特技,画面都无法和现在的大片相比。
科幻小说更是有这样的问题,虽然阿西莫夫是非常有科学远见的作者,然而他对科学的预见性还是非常局限。
人类所有现代科技成果中,阿西莫夫最没能预见就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当然这无法怪罪作者,因为香农那篇奠基信息论的划时代论文《通信的数学原理》在1948年才发表。
小说中,人类传承知识的方法还是用百科全书,信息存储技术还限制在微缩胶片。这种信息技术的原始性与小说中描写的那些可以利用超空间进行超光速星际旅行的大型星舰形成一种荒谬的对比。如同在现代战场上,军人掏出来的武器却是一支打鸟的弹弓。
书中核能依然是最先进的技术,用来发电,当作武器和为各种设备提供能源。作为一部科幻小说,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心理史学。这种作者杜撰出来的学科可以用来预测人类发展的未来。虽然,这种幻想现实中无法实现,因为人类虽然绝大部分都是平庸之辈,他们作为群体,其行为和后果有可能被预测。但人类中总有一些天才,不仅天才无法根据历史来预测,天才们的贡献以及天才们对世界发展的影响更是难以预料。
其实书中的设定本身就有自相矛盾之处。谢顿自己的计划可以把人类无政府的混乱期由三万年降到一千年。那么这种变化实际是由于谢顿一个人的额外影响造成的。如果他一个人的出现就可以造成历史发展如此大的变化,那么他有什么理由认为在历史发展中不会出现更多对历史发展有类似强度的影响者?特别是他的小说背景是整个银河,其中包括几千万颗住人的行星,几亿亿人口。这么多的人口就会有更大的几率出现可以改变历史进程的超级天才。
阿西莫夫对人类社会政治体系的描写也没有什么创新。几万年过去了,银河已经统一了,而银河帝国还是延续传统的君主制,其他那些小的国家和组织也脱离不了人类已经经历过的贵族体制,政教统治和一些共和议会体制。总之在社会体制上该书没有什么新意。
对宗教的理解也比较局限。阿西莫夫应该是个无神论者,所有他对宗教的理解就是一种傻子遇到骗子的结果。在他的这部作品中看不到超自然力,和任何灵性追求。当然《星球大战》系列中关于“力”的描述多在超自然能力上,同样没有涉及宗教对生命意义的诠释。不过阿西莫夫显然对宗教内容和教会有一定了解,所以他对宗教的描写比起刘慈欣在《三体》中的描写要真实许多。
有些人把《基地》系列和《三体》进行比较。当然从科学性上,21世纪的《三体》比《基地》要超前太多,但关于人性解读方面,《基地》要远远胜过《三体》。《三体》中强调丛林法则是文明的第一准则从而断言先进文明一定会不顾及任何道德和利益关系就会将落后文明直接杀死的做法是对人性太过片面的理解。
虽然说了这么多局限性,《基地》还是非常吸引人,人物个性分明,情节紧张刺激,让人爱不释手。我刚刚读完这本书,正在迫不及待地进入三部曲的第二部《基地与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