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的蓬勃发展、日新月异,离不开无数劳动者的辛勤付出。90%的时间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的蓬勃发展、日新月异,离不开无数劳动者的辛勤付出。
90%的时间工作、10%的时间做公益,荣获“上海市优秀志愿者”称号的她扎根“双创”热土,“把企业做大做强,才能更好回报社会”;
(资料图)
“带着期待来,因为热爱留”,从不能站立到自主行走,再到成为技能人才、获得全国季军,面对未来,他斗志满满;
头顶是蔚蓝的天,脚下离地100多米,她每天在两平方米的“高空驾驶室”亲眼“建”证;
小区“新颜”始于加梯、又不止于加梯,作为“自治带头人”的他积极发挥余热,靠将心比心在小区“画出了同心圆”……
”城市可阅读”,人亦可“读”,
“五一国际劳动节”,
在此奉上劳动者的奋斗故事,
向所有劳动者致敬!
饮水思源——“生活需要一点阳光”
伊尔庚(上海)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莉,对于时间分配有一个“9:1理念”——90%的时间工作,10%的时间做公益。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环保行业青年女性企业家,张莉一直觉得自己“有点理想主义”,“热衷公益的目的很简单,我觉得生活需要一点阳光。”
疫情期间,张莉化身“配药侠”,总配药量超520份;为复旦大学、同济大学退休教师采买、配送爱心大礼包400余份,为同济大学学生运送生活物资;伊尔庚数字公司提供近300台高空作业车,为上海首批复工复产的重大项目工地提供消杀服务……
日前,张莉对于公益事业的热衷得到了认可——她荣获“上海市优秀志愿者”称号。张莉告诉记者,“饮水思源,不忘初心”是她的座右铭。
2011年底,从意大利留学回国后,张莉就瞄准了国内的工业环境治理市场,提出“整体先进清洁服务”的概念,为客户提供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方案。
最初创业时,张莉将公司命名为“伊尔庚”,这个名字源于希腊语“jokoson”,意为“圣洁之水”,寓意“愿深入恶劣环境中,以自身的力量为社会净化出一片美好天地,归还大自然应有的纯净”。
十年前,团区委推出的一系列青年创业者培育计划,使得“伊尔庚”这个小微企业逐渐成长起来。同时,在母校同济大学的支持下,张莉申请到了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的资助基金,这是“伊尔庚”的第一桶金。
随后,在2014年由团区委承办的“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刚刚起步的“伊尔庚”拿下了金奖。十年一路走来,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百人团队,公司目前已在江苏、安徽、北京等地建立了21个服务网点,1个装备基地,2个海外服务中心,2个海外运营中心,累计处理污染土壤约1155.2万立方米,服务180多家世界五百强企业。
立志打造国内“工业环境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第一品牌,“伊尔庚”在杨浦这片“双创”热土,走向全国,走向国际。
2015年,张莉加入杨浦区青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贡献青春力量,逐步实现从企业家到“造梦者”身份的转变。
作为同济创业谷孵化的企业,张莉在同济大学设立伊尔庚教育发展基金,用于贫困地区教育事业。“梦想教室”就是“伊尔庚”与同济大学进一步落实校企合作,以实践育人的一次新尝试。项目除了每年资助同济大学学生团队赴贫困山区开展教育帮扶,还协助当地学校进行硬件提升、学生素质教育。
从大山深处到高原之巅,目前,20余所同济大学“伊尔庚”梦想教室落成,遍及全国10个省,为超过26000名学生带去优质的教育资源,无数生活在偏远地区的莘莘学子得以在一方天地中拓展眼界,“筑梦”前行。
在张莉看来,她的本职工作还是一名企业管理者,“把企业做大做强,才能更好回报社会”。上海市优秀志愿者、杨浦区青联常委、杨浦区青企协副会长……这些身份并非“头顶的光环”,而是肩上的责任。
斗志满满——“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参加国际大赛”
2019年,到杨浦的一家外资企业工作,凭借精湛技术取得落户资格;三年后,报名参加上海市残疾人职业竞赛,获物联网方向第一名;同年,作为上海市残疾人代表被推荐至全国精英赛;2023年,获得2022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物联网开发与应用项目”季军……
“2014年,我通过笔试,来到上海。时间过得好快,一转眼已经快十年了。”王晓华笑着说,获得全国季军的那一刻,“内心除了激动,更多的是目标和责任。”
1988年,王晓华出生于山东淄博。“当时患了骨髓灰质炎,打了退烧针后浑身发软,然后就无法站立了。”据王晓华回忆,年幼时,父母就带着他去全国各地的医院治疗。“和别人不太一样,其他人是去旅游,我是去看病。”他笑着说。
几度春秋,时光如梭。渐渐地,他从不能站立到拄拐行走,再到丢弃拐杖、自主行走,充分诠释了“铁杵磨成针”。
王晓华告诉记者,他的学生时代过得很快乐,学习成绩不错,同学和老师对他也很关照。就这样,他顺利进入自己的理想学府,成为一名大学生。四年的美好时光转瞬即逝,“我们公司在上海,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来实习。”一次偶然的机会,王晓华在学校官网看到了上海一家科技公司的招聘信息,出于好奇和期待,他第一时间参加了该公司的宣讲会。
王晓华之前的工作是做网络设备的应用开发,如大家熟知的电脑防火墙和无线路由器等。目前从事的是电梯物联网的相关工作,这些实践经验给他参加全国残疾人岗位精英职业技能赛奠定了扎实基础。
据了解,残疾人岗位精英职业技能竞赛包括三个项目,分别为计算机程序设计员(移动互联网小程序开发)、物联网安装调试员(物联网开发与应用)、调饮师(调饮)项目。
其中,物联网开发与应用是一类新职业项目,竞赛时长为3个小时。参赛选手需根据给定的项目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有竞赛模块,包括传感器仿真调试、工业互联网云端平台配置与物联网数据操作以及物联网数据分析。王晓华说:“多年的物联网工作经验很有帮助。本届大赛一共有30多位选手参加,个个实力都很强,给了我一次提升能力的机会。”
面对未来,王晓华斗志满满。他已经报名今年6月在山东济南举办的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参加机电一体化项目(工业机器人)。
近日,第十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在法国落幕,中国代表团斩获6金。“我会继续努力,不停奋斗。希望有朝一日,我也能代表国家去参加这种国际大赛。”王晓华表示。
亲眼“建”证——“每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
电钻声、轰鸣声、切割声不绝于耳,交织成一首施工“交响曲”。目前,杨浦滨江苑项目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百名工友正在争工期、抢进度,塔吊司机高俊丽就在其中。
头顶是蔚蓝的天,脚下离地100多米。“再往左摆臂”“起钩”……高俊丽熟练地驾驶着巨大的动臂塔吊运送建材。
高俊丽今年36岁,是工友们口中的“铁娘子”。高俊丽老家在河南周口,大儿子14岁,小儿子7岁,正在老家读书。她坦言:“刚开始决心学塔吊,也是自己逼自己一把,想着要供孩子读好书,走进大城市,心里的胆怯都变成了勇气。”
塔吊是每个建筑工地必备的起重设备,操作起来并不容易。高俊丽第一次爬的小塔吊大概离地四十多米,“心里很害怕,爬了7次都没上去,第8次才成功。我想,这就是对心中目标的不放弃吧。”
比起小塔吊,大塔吊通常都在上百米的高空,操作难度更大。“大塔吊因为在高空,地面上很多东西看不见,都要跟着地面指挥一步步来,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即使我现在很熟练了,但每次工作时依然很紧张。”高俊丽说。
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6点上塔吊,中午下来吃饭1小时,然后再上去,两平方米的“高空驾驶室”就是高俊丽的“办公室”。“开大塔吊的大部分都是男同事,他们都挺佩服我,说很少见有开大塔吊的女司机,胆子真大,很厉害。”说起自己的工作,高俊丽满是自豪。
记者了解到,滨江苑项目工地紧邻杨树浦路,由中建二局华东分公司承建,建成后,集合科、创、旅、生活一站式综合业态,将进一步改善杨浦人居环境,服务杨浦经济发展。4月13日,项目地下室顶板全面封顶,比预计工期提前完成,这也意味着项目全面进入地上主体结构施工阶段。
高俊丽坐在塔吊中可将上海外滩的全貌尽收眼底,“作为一名城市建造者,每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因为每天我都在百米高空亲眼‘建’证,心里有满满的成就感,希望项目可以早日完工。”
将心比心——“花了三个月一户一户面对面做工作”
居民谢阿婆两年前搬到松花江路95弄56号,她对小区环境赞不绝口:“我的腿有老毛病,看到有电梯才买了这里的房子,住进来后发现绿化越来越好,每天进进出出心情很不错。”
入口大门上爬满了大片紫藤花,黑色的描金铁门挺括气派。巴掌大的公共区域布置得井然有条,虽然只有三个停车位,但依次靠墙整齐划一,西面临河处的露天车棚整洁美观,而且背后种满了绿植,还有各种动物雕塑点缀其中,远远看去就像一片小森林……杨浦首批加梯小区之一,成功加装电梯四年,而小区如今让谢阿婆赞不绝口的“颜值”始于加梯,却又不止于加梯。
但凡依靠自治实现华丽转身的小区,必然有一位或者一群热心又有能力的组织者,业委会主任韩永康就是这样一个角色。
这幢建于1998年的七层住宅,此前已经十余年没有物业公司托管。大楼内一梯四户,共计28户居民,老年人约占六成。而且小区环境堪忧,除了墙角的野草看不到一点绿化的影子,入眼皆是破落的墙体,地面坑坑洼洼、污水横流,露天车棚锈迹斑斑,和现在天差地别。
“我们花了三个月的时间一户一户面对面做工作。”回忆起加梯过程,韩永康告诉记者,当时有两大难点:其一,小区是错层设计,加梯之后还需要爬半层楼;其二,大楼是U字型设计,从北面加梯必然会遮挡东西两户人家东窗和西窗的采光。
在韩永康看来,解决这两大难点没有秘诀,“靠耐心,靠将心比心,谁家都有老人,作为邻居,我们也应该为住在顶楼的高龄老人考虑。”经过三个多月的交流沟通和协商,最终实现业主征询同意率、二次征询签约率和缴款出资率三个100%。
加梯竣工后,小区又迎来了大家翘首以待的美丽家园工程——平改坡、大楼内外粉刷一新、路面重新铺砖……
退休前,韩永康是上海电缆厂行政部门职员,在管理上有自己的一套。“加梯费用平摊方式就是三楼‘白菜价’,七楼‘黄金价’。”涉及公共利益,他总能想办法“将一碗水端平”,“只有3个车位,我就让大家公平抽签。”
韩永康倡议,小件快递放在电梯井旁的货架上,大件或重物才进电梯上楼……四年过去了,电梯外观依旧如新,体现了大家对来之不易的自治成果的爱护备至。
走进大楼,所有网线电线收纳进不锈钢盒子,整齐地贴墙而挂,且楼道内没有堆积杂物或垃圾,“定制安装不锈钢收纳盒的费用都来自停车费等小区公益性收入。”韩永康告诉记者,“我有空就楼上楼下转一圈,如果看到有人把垃圾扔在门口就带下去。几次下来,居民也不好意思,基本不会再这样做了。”
四年,小区旧貌换新颜,感触最深的还是居民。住在二楼的刘阿姨说:“加梯后,我们西面的窗完全被电梯遮住了,采光确实差了很多,但我们不后悔,整体居住环境越来越好,我们的生活品质大大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