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记者刘鹤洋头雁先飞,群雁齐追。4月7日下午,河南农业大学以“共话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举行了“头雁”学员座谈会暨专家面对
顶端新闻记者 刘鹤洋
头雁先飞,群雁齐追。
(资料图)
4月7日下午,河南农业大学以“共话产业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举行了“头雁”学员座谈会暨专家面对面服务指导活动。
“头雁”项目是农业农村系统落实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和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途径。
据了解,从去年8月至今,河南农业大学的“头雁”培训共让300名学员快速从产业“带头人”成长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头雁”引领“后雁”
“我是桐柏县进定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合作社从2010年成立发展到现在,产品已经出口到了泰国、韩国等国家。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带动了当地许多农户从事食用菌种植,联农带农效果非常好。”座谈会现场,来自南阳桐柏县的学员郭进定介绍说。
参加活动前,郭进定显然是做了充分的准备,不仅详细介绍了合作社的发展情况,还带来了向专家请教的问题和需求。“我们的食用菌菌种及种植品种还比较单一,科技力量也不足,而且企业只有初级加工,没有深加工,从精加工向深加工迈进,还缺少技术支撑。”郭进定说。他这次来,目的是想寻求校企合作,成立食用菌研究所,对新品种、新的种植模式进行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当然,不只是郭进定,在场其他14名学员,都怀着相同的“小心思”,希望能与河南农业大学在人才、技术等方面开展合作。
面对学员们抛出的一个个问题,河南农业大学与会的10位专家代表认真聆听、悉心回答。同时,专家勉励学员要用所学知识指导农业生产,在自己的相关领域肩负起“头雁”的重任,带动乡邻学技术、学管理、闯市场,帮助他们创业创新、增收致富,实现“头雁”带“后雁”,小产品带动大产业。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人事处二级调研员孙利峰介绍说,近年来,河南农业大学培训各类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致富带头人等10 余万人,带动近30 万人在家门口就业。培训的范围很广,包括粮食生产、果蔬种植、菌菇种植、畜牧养殖、中草药种植、农产品加工、农业社会化服务等10多个领域。
群众难题,就是研究课题
2022年,为加快培育乡村产业振兴人才队伍,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启动实施“头雁”项目,规划用5年时间,着力建设一支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相适应,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队伍。
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晓永介绍,学校作为农业农村部与地方省政府共建的第一所省属农业高校, 2017年被认定为“农业农村部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
在河南农业大学,“群众的难题,就是我们的研究课题”。
河南农业大学的“头雁”培训,聚焦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前沿及农业科技创新应用,着力产业链、价值链提升难点问题。本着120年历史传承的办学理念、农业全学科的优势师资以及坚实有力的组织保障,确保学员学到真知、取到真经。
座谈会现场,刘晓永鼓励学员要主动联系服务专家,积极提出产业发展遇到的技术和管理需求。他表示,学员遇到的各种生产和管理问题都可以提,超出服务专家研究领域的,学校会找其他专家帮助解决,其他专家也解决不了的,就设成“攻关课题”。
“你们对接的不仅仅是一位河南农业大学的专家,而是背靠着河南农业大学120年的历史积淀和2337名专家学者组成的科研团队。”刘晓永说。
扶上马,送一程
“头雁”项目与一般的农民人才培训有本质上的不同。在项目实施上,明确提出选准培育对象、选优培育机构、系统性培育、综合性支持的要求,采取一次性集中授课、一学期线上学习、一系列考察互访、一名导师帮扶指导的“四个一”培育模式。
据了解,这次集中授课之后,还有60学时的线上课程,后续还将多部门协同联动,在技术服务、创业指导、项目资金、金融保险、产销对接、职称评定和职业技能认定等方面,为学员量身定制“一揽子”扶持政策,“扶上马,再送一程”。
“学校专家教授要利用好学校优势及‘科技小院’‘百千万’科教服务行动、‘三农’热线等科技服务平台,把‘头雁’培训项目打造成供‘头雁’学员学习交流的平台。”刘晓永说。
孙利峰要求“头雁”学员要知行合一,务求落地见效,把所学所悟运用到生产中;要积极主动,充分利用资源,有效对接农大专家;要担当使命,发挥“头雁”作用,切实担当起领航的作用。
他表示,下一步学校将通过“头雁”培育项目强化与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的互动联系,形成产学研对接平台,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校企合作,让更多高校科技、管理、营销等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头雁”学员们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实现乡村振兴生动局面。
“通过培训,让各位学员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可以在市场大潮中开拓创新、搏击风浪,成为能够持续远飞、高飞的‘头雁’ 。”孙利峰说。